記者在河南省五指縣黃河北岸遇到了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這是黃河流域修建的最大的河廟。
五指位于懸河和百川口,一直是治河的關鍵場所,也是了解中國治黃文化的窗口。嘉應觀景區(qū)管理局書記翟松峰介紹,雍正以前的歷史上,五指沁河入黃,沿黃河9公里以上沒有堤壩,水流遷徙不確定,成為最容易決定的豆腐腰河段。
嘉應觀內(nèi)的御碑亭柱上刻著康熙的原話,河升河落,維護皇冠頂戴,人心泰不關大清江山。自大禹治水以來,中國歷代從未停止過與黃河水患的斗爭;黃河寧,天下平——黃河與國家命運的關系。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但歷史上,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它在廣闊的中下游平原上造成了三年兩決,百年一改,給沿海人民帶來了深遠的災難。據(jù)統(tǒng)計,1946年前的2000多年里,黃河決口泛濫1593次,重大改道26次;沿岸幾乎每一個帶有口字的地名都是水災的見證。
嘉應觀建于1723年,是雍正為紀念淮黃諸河龍王廟,建于五指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建造的。建筑布局模仿故宮,集宮、廟、衙門為一體。觀中有雍正親自寫的銅碑,站在一條河上,意在鎮(zhèn)惡。
在此之前的兩年里,黃河在五指四次決口,洪水通過衛(wèi)河進入海河,直接進入京津。洪水帶的沉積物也堵塞了大運河,造成了糧食運輸困難,并在野外振動了一段時間。曾與康熙一起巡邏的胤禎(后來的雍正)被委托負責指揮堤防堵塞。
在此期間,胤禎承諾,如果堵口成功,他將在五指修建一座大大小小的河流總龍王廟。第一年,他履行了諾言。取名嘉應是嘉瑞長應的意思,表達了對海晏河清的期待。翟松峰說。
穿過禹王閣祭祀大禹,來到東西兩側(cè)的龍王殿。這是嘉應觀的精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殿內(nèi)供奉的龍王不是神仙,而是歷代著名的治河英雄,將人升級為神祭祀。
西漢的賈讓,在黃河第二次大改道后不久,就應該寫下求能疏川疏河的詔書,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被歷史學家用1000多字的篇幅寫入《漢書》,對后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小官王景率先修建了千里黃河大堤,通過十里立一水門的方式實現(xiàn)了洪水分流,實現(xiàn)了黃河千年安流的傳奇。
元代河官賈魯在洪水期開工治河,僅90天,不僅消除了黃河北泛對京杭大運河的威脅,還恢復了黃河南流經(jīng)的汴渠和淮水的老路和船只。如今,河南仍有賈魯河來紀念其成就。
和王靜、賈魯一樣,禁煙英雄林則徐也在龍王殿供奉。他負責河南和山東的黃河事務,衙門在嘉應觀。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林則徐在被分配到新疆的路上遇到了黃河的決口。盡管他患有各種疾病,但他仍然相信一億民命重身家輕,并將其改為開封的封鎖。
一部治河史,就是一部治國史。小嘉應觀,讓人穿越時空,縱觀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奮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