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傳統(tǒng)古建筑架構以木結構為主,在材料選用、平面處理和藝術造型等方面都有許多自己的特點,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傳統(tǒng)木結構在防火與防腐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顯,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使仿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成為可能。這也是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現(xiàn)代古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結構,改變了傳統(tǒng)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組合為主的受力系統(tǒng),吸收了傳統(tǒng)中國古建筑風格的精華,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礎上,將傳統(tǒng)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為裝飾效果,從而達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建筑結構及古建筑設計。
中國古代建筑結構設計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構架為主的一種結構方式,平面布局內(nèi)向含蓄、層次豐富、均衡對稱、空間布局靈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在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很早就實行了模數(shù)制和構件的定型化,對于建筑整體到局部的形式、尺度和做法都有相當詳細的規(guī)定。中國古代建筑還獨創(chuàng)了斗拱的結構形式,并充分運用色彩的裝飾手段,使建筑物顯得莊重而華麗。 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方式有(疊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屋頂形式有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和復合頂。
古建筑的結構設計要求
現(xiàn)階段的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木結構,為了達到油漆彩繪之后與木構架相同的外觀效果,與傳統(tǒng)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1.模數(shù)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各受力構件的規(guī)格需滿足古典建筑的模數(shù)要求,傳力體系的構成極其各構件的尺度和形體完全仿照古代木結構中柱、梁、枋、檁的相應做法。
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變化顯著,造型要求高,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形成了曲線優(yōu)美、出檐深遠的特征,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特點。
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獨特裝飾作用的結構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 和雀替
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錯落搭建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中國傳統(tǒng)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結構梁和柱子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加大屋檐挑出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結構作用和裝飾作用,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對于古建筑而言,因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裝飾常常成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額枋(檐枋)與檐柱相交處,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裝飾的構件。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具有輔助拉結和裝飾雙重功能。
古建筑結構名稱圖解:
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縱向主要承重構件,栿上面橫向的構件是槫(tuán),現(xiàn)在稱為檁條,槫上面縱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兩條槫之間的椽子稱為一架椽,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脊槫:屋架最高處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兩側(cè),平梁之上的斜撐。
平梁:又稱平栿,梁架結構里最上層的梁,長兩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
如果鋪作跳頭上使用了橫栱稱為計心造,沒有使用橫栱則稱為偷心造,一朵四跳七鋪作枓栱,第二跳的跳頭上使用了瓜子栱(橫栱),第四跳的跳頭上用了令栱(橫栱),因此這兩跳稱為計心;第一、三跳的跳頭上沒有使用橫栱,這兩跳稱為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