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領域中,古建筑的相關藝術特色越來越受到關注,不僅是因為建筑風格,同時也是其中的文化韻味。本論文從中國古建筑的建筑思想、材料、結構、裝飾藝術等方面分析了傳統(tǒng)建筑的藝術特色。
一、概述
文化支配著建筑,建筑體現著文化。與古代中國燦爛的思想文化一樣,中國古建筑設計構造有著自己獨立的建筑思想體系和藝術特色,在世界建筑藝術之林中獨樹一幟。中國古建筑歷史悠久,經過數千年的不斷改進與完善,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并對東亞、東南亞地區(qū)的建筑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革,新的建筑技術、材料、裝飾的出現,以及建筑功能需求的變化,曾一度使我國對古建筑的探索中斷。如今隨著改革開放的加深,外來先進的建筑文化對本土傳統(tǒng)建筑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在此情形下,我們更應該加強對古建筑的認識與了解,為保留與傳承古建筑文化和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做出努力。
二、中國古建筑的藝術特色
(一)中國古建筑的建筑思想
與西方人篤信基督教不同,中國人一直以來都沒有形成絕對的統(tǒng)一的宗教,中國的宗教也從來沒出現過像西方那樣教權高于皇權的局面。西方宗教中追求永恒,否定現世、追求來世的思想作用于建筑中,便產生了大量石質的永久性建筑物——供神使用的教堂。在歐洲古典園林的營造中,人被認為是與自然對立的存在,處處體現著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
長久以來,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觀念形態(tài)都同時受到儒、釋、道三家的影響,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宇宙自然觀。在城市規(guī)劃與住宅建筑中受儒家影響較大,建筑的體量、材料、制式處處都要符合“禮”,在空間布局形式顯現出主次分明、長幼有序的秩序感,例如北京的故宮和四合院;而在圓林營造中,則受道家影響較大,顯現出人與自然和諧一致,建筑隱匿于自然環(huán)境中,像蘇州各園林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另外,傳統(tǒng)建筑中還特別重視建筑與當地氣候環(huán)境相結合以及改善建筑內部小氣候。
?。ǘ┲袊沤ㄖ牟牧?br/> 中國古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體系,與世界上其它建筑體系中采用石、磚、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不同,中國古建筑更偏向于木材。據考古發(fā)掘,在距今已有6900多年歷史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考古人員就已經發(fā)現了帶有榫卯結構的干闌建筑構件,可見古人對木材的應用上一開始就顯示出了超強的智慧。其選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筑材料大致可歸為以下幾點:1.木材是古人最早掌握的建筑材料,當磚石拱券結構在東漢后期逐漸發(fā)展起來時,木結構和土木結構已有千年的歷史。一旦材料與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理性模式,并能滿足絕大多數建筑需求時,人們就會在思想上產生惰性,理性模式進而成為文化上的非理性選擇。2. 先秦時期,先賢對于國君的贊美與否,首先著眼于其宮室是否簡樸,一時間中原地區(qū)形成了一種“卑宮室”的思想,宮殿不求華麗,一切從簡。木材的易取材加工、建筑的建造周期短、耗資少等特點使其從其它建筑材料中脫穎而出。3.在中國古人的傳統(tǒng)哲學里,個體生命只有在族群里面才有意義,個體是短暫的,群體才是永恒的,追求片面的永恒是荒謬的,建筑作為人的一種居住器物,也是沒必要使它永存于世的,而陵墓作為逝者永恒的居所,自然而然就需采用永久性建筑材料。
?。ㄈ┲袊沤ㄖ慕Y構
中國古建筑形式經過數千年的發(fā)展,從原始穴居到地面建筑,從夏商時期的木骨泥墻、茅茨土階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臺榭建筑,至東漢佛教的傳入,進一步豐富了建筑的形式,及至明清時期古建筑的類型及構造形式已多種多樣,各地區(qū)建筑形式更是風格迥異、姿態(tài)萬千。幾千年來傳統(tǒng)文化上的一脈相承,使得古建筑一直保持著以土木結構為主體,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最后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
中國古建筑在結構體系中主要有穿斗式與抬梁式兩種。穿斗式是用縱向的穿枋和橫向的斗枋把柱子串聯起來,檁條直接落在柱子上,由此形成一個整體框架,這種構架形式用料少、整體性強,但柱子與柱子之間排列緊密,無法獲得一個比較開闊的室內空間,其主要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區(qū)。抬梁式是在柱頂擱置梁頭,梁頭上置檁條,梁上再置瓜柱用以支撐較短的梁,由此疊置而上,這種構架形式室內的柱子數量少,可以獲得較大的室內空間,若再用“移柱”、“減柱”等手段,則可獲得更大的空間,但也因為梁架的跨度非常大,整體框架因此用料粗大,外觀渾厚凝重,是官式建筑的常用構架。有些地方還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即建筑四面采用穿斗式,而內部結構卻采用抬梁式。此外還有井干式和干闌式兩種構架。
中國古建筑中結構承重與空間圍合分工明確,以柱、梁、枋、檁、斗栱等大木作通過榫卯結構的連接,共同構成一個整體框架關系,檁上架椽子,上面鋪設瓦面,四周再用墻面或隔扇進行圍合遮擋。由于整個屋架的重量是靠柱網層傳至地基的,墻面和門窗的設置因此變得自由靈活,在南方地區(qū)有些建筑甚至四面都采用隔扇,以改善室內的通風和采光。以榫卯搭接的木框架結構由于部件之間并不完全固定,所以能極大地消減地震力的破壞。
斗栱是中國木構架建筑中特有的結構部件,它是由水平放置的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組成。在大斗上縱橫交錯放置栱,栱上置斗,斗上再置栱,如此層層疊置,其間再穿插斜昂,以增強承重能力。其在結構上起到承托出檐、傳遞屋架荷載的作用。斗栱的最早形象見于周代銅器,之后經過長期探索,在唐宋時期達到成熟狀態(tài),同時在建筑中也建立起了以中栱截面為基本模數的“材分制”,加強了建筑營造的標準化與程序化,之后斗栱尺寸逐漸減小,加之真昂已近不再使用,到清代更有溜金斗栱折桿用料的不合理做法,斗栱的結構機能已被大大弱化,逐漸成為房屋立面裝飾和社會等級制度的象征。由于各時期斗栱的樣式略有不同,所以其也成為古建專家鑒定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據。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屋頂也有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它的形式豐富多彩,其形態(tài)是木構屋架的直接外在反映。有別于西方教堂重視屋身的藝術表現,中國古建筑則更重視屋頂的表現。其優(yōu)美的曲線、深邃的出檐、翹起的檐角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屋頂形式的使用受到官方的嚴格規(guī)定,重檐、廡殿頂、歇山頂用于官式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懸山頂、硬山頂用于次要建筑,民居則通常采用硬山頂。除此之外,屋頂形式還有攢尖頂、盔頂、盝頂、扇面等,若再將各式屋頂進行組合拼裝,則其形式就更加豐富。在一些大型市政工程和園林建筑中,建筑的屋頂形式表現出靈活、自由、隨宜的品格。
屋頂的飛檐翹角也是中國古建筑屋頂之特色。漢代建筑中由于其屋檐轉角鋪作尚未成熟,垂脊、檐口平直,但從大多數漢闕、明器、畫像磚中可以看到,屋頂垂脊尾端出現有意地翹起,顯示出了古人最早追求屋角起翹的意圖。唐代之后,房屋外檐轉角鋪作已經得到完善,再配以檐柱的逐間生起,即可出現優(yōu)美的檐口曲線??偟膩碚f,我國北方建筑屋角起翹平緩,外觀混厚凝重;南方建筑屋角起翹較陡,外觀活潑輕快。
?。ㄋ模┲袊沤ㄖ械难b飾
中國古代建筑的裝飾包括對大木、小木、磚、瓦、石、油諸作的藝術處理,和為創(chuàng)造藝術環(huán)境而設置的建筑小品。大木作裝飾主要是構件的卷殺和端部的藝術處理,如柱端卷殺形成梭柱和梁枋端頭做成霸王拳、螞蚱頭等。小木作裝飾是對門窗、廊檐、天花及室內分隔構件的藝術處理,如重要建筑中的大門會裝有銅鋪首、門釘,隔扇門下部的裙板、絳環(huán)板作雕花處理,屋架上施以天花藻井等。磚瓦石作裝飾主要對房屋瓦件、墻面、臺基、地面鋪裝的處理,如屋脊的正吻、仙人走獸,屋檐的滴水,墻面的磚浮雕。油漆彩畫是對木材料進行加工處理的重要手段,既起到保護木材的作用,本身又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建筑小品主要是對重要建筑起到襯托和渲染氣氛的作用,如北京故宮內的華表、日晷、嘉量、銅龜鶴等。
建筑裝飾的特征主要有:1.它們是顯示建筑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建筑裝飾嚴格服從建筑的社會功用。2.它們中大多數都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并非是可有可無附加物。陶瓦上釉是為了增加瓦面的抗水性,天花的設置是為遮住房頂屋架、遮擋灰塵的作用。3.它們大都趨于程式化、規(guī)格化,各自都有嚴格的做法規(guī)范,能極大地加快設計和施工的速度。
綜上所述,中國古建筑在建筑思想、材料、結構、裝飾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它是中國人的北大核心期刊倫理觀、審美觀、價值觀和自然觀的深刻體現。傳承和發(fā)揚古建文化還需要一代代建筑師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