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桅桿位于成都市溫江區(qū)壽安鎮(zhèn)天鵝村,系清代咸豐年間翰林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經年營建,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經八年竣工,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于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古建筑群。整個建筑占地7282平方米,建筑面積2736平方米。大小12院,整體布局規(guī)劃組合精巧緊湊,總體古建筑設計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內建筑為穿逗木結構,門前原豎立雙斗桅桿,故俗稱為“陳家桅桿”。
穿越百年,遺留至今的"西南第一祠"——陳家桅桿,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民居的"大觀園",是清代川西歷史、社會、民俗、教育、藝術、宗教、建筑的縮影、歷史的桅桿。從這些鐫刻了歷史的老宅院一一走過,才能真切的體會到,在溫江"北林"以北的壽安,到底曾有過一個怎樣輝煌的名門望族。在中國古代,宅院前的桅桿象征著家族權勢和地位,桅桿上的"斗"越多,代表家族的功名府邸越高。只有足夠位高權重、德高望重的家族門前,才會豎立桅桿。陳家大院前的桅桿上有兩個斗,代表大家長陳宗典官及翰林、其子陳登俊舉及第。
陳家桅桿位于成都市溫江區(qū)壽安縣,是川西平原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留完整的清代私宅建筑。清代的人文環(huán)境與獨特的自然條件造就了陳家桅桿特有的建筑藝術,它是歷史的象征,是成都市寶貴的文化符號,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何更好地保護它也成為如今我們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陳家桅桿是川西平原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留完整的清代私宅建筑,地處成都市溫江區(qū)壽安縣天鵝村。陳氏家族原聚族居于重慶璧山縣周家場磨灘西壩,幾經搬遷至溫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遷入現址。至第八代陳宗典及其子武舉陳登俊建陳氏宗祠,門前豎立兩根雙斗桅桿,故名陳家桅桿。陳家桅桿占地約十畝,是集住宅、宗祠、園林、書院等于一體的復合式傳統大型宅院。
民居最具地方性,也更有創(chuàng)造性,根據各地自然和人文環(huán)境的不同,有多種樣式。中國民居的多樣性,即使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難得的現象。民居還更多地具有自然質樸的性格,是利用當地出產的材料,用最經濟的方法,密切結合氣候和地形、環(huán)境等自然因素建造的。人和自然在這里有最直接的親密交往,建筑鑲嵌在自然中,有著更多與自然的協調。陳家桅桿充分體現了四川地區(qū)的地域特色、自然環(huán)境及文化特色及美學思想。
一 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建筑布局美
陳家桅桿共分為三組建筑。第一組為三重院落住宅,由前廳硬山式、二廳懸山式、正房歇山式三重大院組成,是宅主起居之處。具體而言,由堂屋、主寢堂、次寢堂、灶房、議事廳組成。最中心的位置為堂屋,為家族議事與會客處。堂屋兩邊依次為主寢堂、次寢堂、灶房、議事廳。第一組建筑是建筑群體布局的核心,有嚴格的中軸線布局,有較高的有品第的屋頂,透出儒家文化的宗法綱常倫理和美學趣味特征。
第二組是西側小花廳,主廳是宅主讀書、授業(yè)之處,布置典雅。主廳兩側各有兩處天井,分別為“安心處”和“別有洞天”。“安心處”為主人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私塾學生有過錯時也在此“面壁思過”?!皠e有洞天”則為主人及來訪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撫琴弄墨之地,別具特色,令人回味無窮。“別有洞天”后通忠孝祠,祠內正面石壁上有石刻宗譜,是香火祭祖之處。祠中的石橋與魚池壕溝,分別象征道教傳說中聯系陰陽兩界的“奈河橋”與“奈河”,從中可看出原籍重慶璧山縣的宅主,受豐都鬼城道教文化的影響。
第三組是東側大花廳,也是陳家桅桿建筑群落最為精美之處。院內正面有照壁,兩端有石砌牌坊大門,中有戲臺,周圍有走馬轉閣樓,為歇山頂屋檐。戲臺對面是上客廳,是主人用于接待達官顯貴的場所。其木刻非常精美,是整個宗祠建筑中最具藝術價值的部分。上客廳后掘有水池,其上疊砌了大盆景――這是迄今巴蜀地區(qū)最大的庭院盆景。盆景造型氣勢宏偉,山上有塔樓和小橋、小屋等。該盆景結構精巧,造型優(yōu)美,獨具匠心。
陳家桅桿的總體布置,將北方古代建筑群落嚴格的中軸線式的布局與長江下游南方地區(qū)私家園林自由式布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有機結合在一起,主次分明,既有莊嚴靜穆的工作、學習之處,又有自由親切的可玩之所。
二 陳家桅桿的道家文化思想
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說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大特色。在古代,人們把宇宙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把大自然的美作為欣賞對象,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陳家桅桿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廣泛地利用了地方材料,不加粉飾,充分顯示了材料的質感,如梁、柱、斗拱等建筑結構部分運用了當地的木材,自然、美觀、親切,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道家崇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思想,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必須符合大自然的規(guī)律。這種把自然美作為欣賞對象和審美客體的思想在我國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有大量的山水畫和文學作品歌頌、再現了大自然的美,并對自然美的規(guī)律、經驗加以總結,以后又逐漸運用到園林和建筑設計之中。
陳家桅桿中的大盆景可謂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濃縮的體現。整個大盆景砌在大水池之上,水池之中各種魚自由地暢游、嬉戲;整個盆景植滿了各種植物,郁郁蔥蔥;石景怪石嶙峋,頗具特色,充分體現了大自然的美好與壯麗;樹間隱秘了幾處小小的亭臺樓榭、小橋、梯步,隱喻了此處有人家,極富意境。整個景觀和諧而富有詩意,使人流連忘返。據說這是陳家桅桿主人欲將整個青城山都濃縮于此盆景之中,從中可見道家思想觀念已深入人心,并貫徹于整個建筑的始終。
在其它許多細微之處,也可體會到主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如在兩欄桿之間有做工精美的雕花裝飾,惟妙惟肖;博脊、吻座、勾頭等部分都線刻有具有象征意味的植物或者動物;甚至是斗拱部分都要將木料鏤空成花的樣式、形態(tài),極富創(chuàng)意,使人一抬頭便可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三 陳家桅桿建筑內的陳設、裝飾美
陳家桅桿內外有許多精美的陳設和裝飾,這些陳設、裝飾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體現,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
1 石獅
在陳氏宗祠大門前立有兩座石獅,雄獅爪下踩球,雌獅爪下踩幼獅,兩座石獅使整個宗祠顯得更加威嚴、尊貴。古人認為獅子是獸中之王,在大門前置對石獅既可以辟邪又顯示了尊貴和威嚴,于是,宮殿、廟宇、陵墓以至富豪民宅,往往在大門前或附近置以石獅。一對石獅的雄雌區(qū)分主要有兩個標志:一是按照中國傳統習俗的“男左女右”,左為雄獅,右為雌獅;二是按照中國傳統習俗的“男外女內”,即男的在外謀大事,女的在家生兒育女,雄獅爪下踩球以象征統一環(huán)宇和至高無上的權利,雌獅爪下撫著幼獅以象征子孫綿延。在忠孝祠內的小橋上裝飾的一對小石獅,同樣左邊雄獅踩球,右邊雌獅撫著幼獅,與大門前的兩座石獅相比較,則更顯乖巧、富有靈性,討人喜愛。
2 吉祥缸
陳家桅桿內有兩個吉祥缸,在堂屋和戲臺前各置有一個,都為石制的大水缸,盛滿水作防火災之用,又稱為“海門”,意為缸內盛水多如海水,足以撲滅火災。吉祥缸的實用價值不大,它們主要表示有水缸則無火災的吉祥之意,并警示人們注意防火。缸外刻有人物、山石、樓臺亭閣、小橋流水、竹樹掩映,畫面栩栩如生,生動活潑,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3 窗戶
連接建筑內外的“通道”,采納戶外光線,激濁揚清室內空氣,借景外界景色,是傳統民居“通透”特征中的基本構件。陳家桅桿的窗格、窗欞構成了多種圖案紋樣。每個不同建筑部分都有不同的窗欞圖案紋樣,各個紋樣加起來總數達到十七、八種之多,能說上名稱的有方格式、豆腐塊、碼三箭、井口字等,每個圖形花樣都精致玲瓏,系用細木條拼合而成。這些圖案紋樣基本上均處于木欞與框架、木欞與木欞之間的連接部位,既強化了窗欞的牢固性,又避免了連接處平直單板的直接表述,巧妙地將窗戶圖形中點、線、面的相對關系融為一體,具有愉悅的節(jié)律感和層次感,緊湊而不密匝,對稱而富有變化。
4 蝙蝠
陳家桅桿中隨處可見蝙蝠的圖案,屋面、檐部、門窗、屋脊、柱礎、欄桿甚至瓦面等部位都能看見。屋檐下多處雕刻有蝙蝠,作挑檐坊的“雀替”用。所謂“雀替”,是傳統建筑中枋柱相交處的“托座”,從柱頭部分挑出,承托其上之木枋,借以減少木枋的凈跨度,并起加固構架和裝飾作用。蝙蝠還被圖案化,雕刻在門窗、柱礎、欄桿上,有些造型似蝴蝶。蝴蝶與蝙蝠都被古人視為吉祥物。蝙蝠之所以被視為吉祥物的原因是“蝠”與“?!蓖?。古人還認為,蝙蝠頭腦含金,休息時呈倒掛狀。引申到民俗文化中,將“福”字倒貼,意味“福到”。直到今天,仍可常見人們將“福”字倒貼,以期“福到”。
利用諧音來表征吉祥在中國建筑文化中較為常見,在陳家桅桿中除了蝙蝠外,還有在屋頂及墻面等處有各種樣式的瓶子,象征平安吉祥,在瓶中插“月季”代表“四季平安”;瓶中插“麥穗”代表“歲歲平安”;瓶中插“荷花”則代表“和平”;瓶中插“桃子”代表“平安長壽”;瓶與倒掛的蝙蝠一起代表“平安幸福”。
陳家桅桿中不論是斗拱、屋頂、墻面還是門上都有許多植物裝飾,有梅、蘭、竹、菊、牡丹、南瓜、石榴等,有些較為寫實,而有些則較為抽象,卷曲而極富裝飾意味。所有這些裝飾不僅在形象上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而且古人還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征意義,如吉祥、富貴、高潔、長壽、多子多孫等。
中國古建筑裝飾圖案中還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紋樣,即文字裝飾。在陳家桅桿中即可見大大的“?!薄ⅰ皦邸钡燃槲淖?門上、柱上、墻上的匾額、楹聯書法優(yōu)美,楹聯對句工整,朗朗上口;石刻的宗譜、牌匾、詩文古樸典雅,與整個建筑成為一個有機整體,構成陳家桅桿古建筑獨特的文化景觀。
四 陳家桅桿的現狀及對當代的價值
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對川西清代老宅陳家桅桿的搶救性修復工作,舉步維艱,難以為繼。據溫江政府有關人士介紹,由于資金問題,陳家桅桿的維修保護工作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陳家桅桿搶救小組專家組長王樹椿說,他被這所古民宅建筑的精美所陶醉,更為它的損毀沒落而痛心!2000年,他與溫江縣政府及有關部門達成合作意向,由他獨資修復陳家桅桿,并托管40年。進場以來他已籌資投入100多萬元,但這點錢對拯救這座占地7282平方米的古建筑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一施工負責人說,公司正多方籌措資金,但他們只能修多少算多少。對新修的圍墻與滿院的瓦礫,一位從事文物研究的人士在現場提出,對陳家桅桿的修復除資金缺口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問題――施工人員對文物知識的匱乏,將直接造成陳家桅桿的毀滅。對于文博單位的開發(fā)和利用,僅僅有錢是不夠的,它們還需要實際的關注跟保護。
據了解,陳家桅桿欲由市級文物單位申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文物保護單位全年的維修費用明顯不足,即使申報成功了也不會為陳家桅桿帶來大筆資金。而利用社會力量維修文物,是符合現行的國家對文物的保護政策得,特別是像陳家桅桿這樣的文寶單位,因破壞較為嚴重,修復所需資金較大,如果搞好了將會是文物保護的一個好典型。 近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的發(fā)展,四川境內有許多古民居建筑在城市改造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外觀極為相似的現代高樓大廈或仿古建筑。個性是城市的靈魂,而歷史文化是塑造城市個性最為重要的因素,它對城市發(fā)展的影響往往通過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建設的物化過程體現出來。如今,許多城市環(huán)境設計不僅沒有為城市居民提供功能完善、生活舒適的物質環(huán)境,也沒有體現出中華民族文化中最有價值的美學觀念和形式。
陳家桅桿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成為歷史的象征,是成都市民的財富,并構成了城市獨特的文化符號。它科學的建筑布局、靈活的組合方式,充滿智慧的哲學思想,富有歷史地域文化特色的陳設、裝飾等,對今天的物質生產特別是精神生活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值得我們認真地去體味和研究。面對陳家桅桿所面臨的資金匱乏問題以及人們不懂得如何保護甚至還沒有這方面意識的尷尬,到底該如何更好地保護陳家桅桿并發(fā)揮它的歷史文化價值,應該是今天我們必須去關注并思考的一個問題。
四川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區(qū)域,據有關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發(fā)生過幾次。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種兼容性較強的融合文化,其許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礎上兼收并蓄的結果。并未因吸收外來文化而丟失傳統,而是在兼容先進文化因素的過程中,形成了適合本地自然與經濟條件的,獨立形態(tài)的文化體系。如今在寸土寸金的高樓大廈建設的蠶食中,川西民居也僅有少部分被保留下來,而保留下來的川西民居在商業(yè)建設和旅游推廣的環(huán)境下,原來的韻味也已逐漸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