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特點
1.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造方便容易。
在古代,遍地都有森林,故搬運路程短;加工方便,建造容易,幾個工人,一把斧頭一把鋸子就可以建造簡單的木結構古建筑。
2. 抗震
作為一種結構材料,木材的抗震性能明顯優(yōu)于其他材料。木材天然具備的柔韌性也使其能有效地承受地震力;木材輕質高強,因而地面加速度在木建筑物上產生的能量沒有其他建筑物大;木結構建筑物在地震中產生的慣性力較低,因而遭受的破壞也較小。木框架系統(tǒng)的另一個額外優(yōu)勢是其柔韌性優(yōu)于其他材料,可以吸收并消散能量。
實例:云南麗江
1996年云南的麗江遭受了7級大地震,由于麗江古城里大多是傳統(tǒng)的木結構老房子,許多墻坍了,但房屋沒有倒,人員傷亡也不多,后來很快得到修復,次年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3. 有生態(tài)性。
與現(xiàn)代的鋼筋水泥建筑相比,木材的生長周期短,可再生性強,從原料到建筑成品,不需燒制,消耗能源少;廢棄后,數十年內即可腐爛分解,回歸自然。
實例:日本
日本除了結構強度要求高的大型建筑(大跨度建筑、高層建筑)外,底層的、小型的建筑80%以上均為木結構。日本全國建筑材料使用量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木材約占40%,鋼材約占30%,水泥約占20%,其它材料只占很小一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建筑基本上不使用黏土磚。這是一個合理的建筑材料比例,最生態(tài)的木材用量最大,最不生態(tài)的水泥用量最小。并且,日本重視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0%,保證了木材供給的同時,也有廣袤的森林為日本提供了穩(wěn)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日本極少發(fā)生洪澇災害。
從建房過程看日本建筑為何如此抗震。
這與中國的磚混結構,預制樓板的建筑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