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建筑中,許多建筑經(jīng)歷了許多強烈的地震,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地震奇跡。柔性框架、臺式隔震、斗拱支撐、榫榫連接是古木結構的抗震機制。
古老的住宅木結構建筑從下到上分為基礎、柱框架層、鋪裝層和屋頂,其中木框架承受著大多數(shù)結構的載荷,而墻壁只起到分割和關閉的作用。
1.古建筑材料的地震效應
木材是一種柔性材料,具有抗拉、抗彎、抗彈性。木材在地震過程中能很好地吸收和消耗地震能量,具有較強的恢復變形能力,在水平地震下能產(chǎn)生較大的水平變形傷。
2.古建筑結構的抗震防治效果
(1)木制建筑的外觀通常小于2:1的長寬比或近似正方形,使建筑的質(zhì)量和水平剛度隨高度變化更加均勻。規(guī)則對稱的布局最大限度地重疊了建筑的紋理和剛度中心,大大避免了地震時剪切效應對墻體的扭轉效應。
木框架承受并傳遞屋頂?shù)恼麄€負荷,而墻壁只保持空間隔離。在地震作用下,連接處的摩擦滑動和柱底的旋轉滑動形成了良好的隔離能耗結構體系。
(3)在木結構建筑中,結構構件采用榫眼和榫頭連接,雖然削弱了木構件的承重面積,節(jié)點的承載能力下降,但古結構中的材料很大,削弱了木斷面面積仍足以承受更大的載荷,從而充分利用半剛性接頭的靈活性。榫眼與榫眼的連接不僅改變了結構的特點,而且由于榫眼接觸面的摩擦而消散了地震能量,相當于在節(jié)點上安裝阻尼器,從而減少了結構的地震響應。
3.古建筑的整體地震效應
在建筑物上,有些柱子,當?shù)卣鹆τ糜诮ㄖ飼r,柱子會在它們之間產(chǎn)生緩沖力,使建筑物不會受到地震突然襲擊的破壞。
有些建筑采用多層框架,類似于現(xiàn)代建筑的環(huán)梁,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防震T截面加固方法。當?shù)卣鹆τ糜诮ㄖ飼r,支架和梁之間的一些地震力會分散到幾個小三角形上,使地震力不集中在某一點上。
中國古代建筑是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chǎn),也是世界建筑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最早的古代木結構建筑已經(jīng)存在了1000多年,許多建筑在經(jīng)歷了許多自然災害后仍然屹立不倒。從結構性能的角度來看,古木結構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一方面可以提高古建筑的維護加固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現(xiàn)代建筑的設計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