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塔位于北京市西城區(qū)廣安門外街道天寧寺前街甲3號,是北京現(xiàn)存最精美的古塔之一。天寧寺塔建于遼代,為八角實心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57.8米。塔基為方形平臺,底部為須彌座,塔身浮雕金剛力士、菩薩、云龍等,形象生動,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實例。1988年由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遼代天寧寺塔
天寧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67-499年),原名光林寺。隋仁壽二年(602年)被稱為宏業(yè)寺(清代《日下舊聞》記載,值得懷疑)。天王寺改為唐開元時期。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更名為大萬安禪寺。元代寺廟被兵火摧毀,寺廟消失了。明永樂時重建,宣德時期改為今名。天寧寺塔是遼代典型的密檐磚塔之一。
天寧寺山門
天寧寺塔高57.8米,是八角形13層密檐式實心磚塔。塔基是一個寬大的方形平臺,建在方形平臺上的八角形二層平臺上。塔的底部是須彌座。須彌座腰部的門上雕刻著獅子和獸頭。獸頭精致生動,大部分保存完好。門間雕有纏枝蓮花圖案和金剛力士。
塔基和塔座
須彌座腰部的獅獸頭
束腰部磚雕
須彌座上有一層磚雕門,里面雕刻著坐佛像,間柱上雕刻著金剛力士,角落里雕刻著金剛力士和金剛杵。佛像的頭部已經(jīng)不存在了,其他部位也保存得很好。
塔座局部
塔的上部是平座層。平座層上有仿木結(jié)構(gòu)的鉤欄和斗拱,與木結(jié)構(gòu)建筑沒有什么不同。鉤欄和斗拱之間雕刻著精美的裝飾品。鉤欄上有三層磚雕。仰蓮座支撐塔體,優(yōu)雅美觀。蓮花瓣最初是鐵做的,可以注油燃燈。清代重建后,改為磚砌。
塔與平座層的一角
塔的平面呈正八角形,各有磚柱,柱上有升降龍。四面有拱門,門上雕刻二龍珠;門內(nèi)磚雕仿木菱花隔扇門,門上有兩個磚雕門簪;門上雕刻了一尊佛像和兩尊菩薩雕像。門的側(cè)面有一尊天王雕像。天王怒目圓睜,形象威嚴生動。拱門上有華蓋和飛天雕像。
塔身南面
塔身東面
塔身北面
塔角柱上塑形升降龍
塔的其余四面都是磚砌的直格窗,窗邊和上部都有菩薩像,形象生動,是遼代雕塑藝術(shù)的精品。
塔身西南面
塔的西南部有文殊菩薩
塔身東南面
塔的東南部是普賢菩薩
塔身東北面
塔體有13層飛檐疊拱,逐層分割,使塔的外輪廓形成一個輕松的弧線。每層塔檐下都有仿木結(jié)構(gòu)的雙磚斗拱。斗拱、欄桿和普柏方忠實地反映了遼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特點。每層塔檐、椽、角梁均為木制,覆蓋綠色琉璃瓦。
十三層天寧寺塔密檐
塔頂以兩層八角形仰蓮支撐小須彌座為塔剎。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手法上展現(xiàn)了遼代密檐磚塔的建筑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例子。
塔剎
天寧寺整體坐北朝南,原建筑規(guī)模宏大,是北京著名的剎車?,F(xiàn)有的清代山門和接引殿都是硬山頂和磚木結(jié)構(gòu)。接引殿前有乾隆21年(1756年)和47年(1782年)兩次重建天寧寺紀念碑。從清末到民國,寺廟逐漸破敗,建國后寺廟被占用,主樓相繼被破壞。
接引殿
根據(jù)梁思成的研究,天寧寺應(yīng)建于遼代,明清時期多次修復(fù),是北京著名的古塔之一。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技術(shù)上展示了遼代密檐磚塔的建筑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