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掖大佛寺位于張掖市甘州區(qū)西南角。原名臥佛寺、睡佛寺、大寺,因為寺內有一尊巨大的木胎泥塑釋迦牟尼佛像,俗稱大佛寺。大佛寺的建立記載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包括大寺、十字寺、紅仁寺、寶覺寺等。
? ? 佛教寺院早在西晉永康元年(300年)左右就建在這里。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國師瓦巴在原寺院舊址挖掘出古臥佛像,修建臥佛寺。西夏崇宗貞觀三年(1103年)正式修建寺廟?吳廣成《西夏書事》載:崇寧二年,夏貞觀三年春二月,在甘州修建臥佛寺?!樐噶菏献?,供佛為母祈福。甘州僧法凈于故張掖西南甘浚山下,夜望有光,挖之,得古佛三,均臥像。獻乾順,乾順建寺供之,賜額臥佛?!?/p>
? ? 傳說元世祖忽必烈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母親別吉太后死后也埋在大佛寺。記載了《元史》卷38、《甘州府志》等文獻。當時的建筑規(guī)模,何高濟翻譯了《海屯行紀,鄂多立克東游記,沙哈魯派使中國記》:這個甘州城有一座大佛寺,以至于原廟址的面積和它的成分一起達到了500平方腕尺(腕尺指從肘到中指尖的長度約為18至22英寸-何高濟注)。寺廟中央有一座佛殿,里面有一尊長50步的臥佛。其腳板(即腳背)為九步長,頭圍為21標準腕尺。在這座寺廟周圍,在這尊佛像的后面和頭上,還有其他精美的佛像,每尊都是20腕尺上下。身材相當于一個人的比丘像,栩栩如生,甚至人們把這些異端當成真正的活人。在其他墻上畫畫,讓世界上所有的畫家都驚嘆不已。大佛一手支頭,另一手放在腿上。整個大佛涂金,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和衣服,名叫釋迦牟尼佛。在這尊佛像前一周,成群的異教徒前來。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佛寺毀于戰(zhàn)火,只有佛像。1966年,明成化13年(1478年)在大佛殿內臥佛像腹部建造了《重建臥佛銅牌記憶》。銅牌文字記載:震旦國張掖縣流沙河有迦葉佛遺跡,大夏建,崇宗皇帝永康元年。……后兵之亂依舊……年號永康是永安之誤。】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永樂十七年(1419年)授予弘仁寺額。18年(1420年),貼木兒王朝沙哈魯國王使者火?蓋耶速丁?納哈昔出使明朝經甘州,詳細描述了臥佛寺。宣德二年(1427年),再次擴建,并將其命名為寶覺寺金塔殿建于今寺二郎殿,正統(tǒng)六年(1441年)。明政府給大佛寺《永樂北藏》一部,正統(tǒng)十年(1445年)。萬歷十八年至二十二年(1590~1594年),都督張臣再次修寺,改名為宏仁寺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大佛寺被授予宏仁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維修。雍正年間,新疆準噶爾部入侵河西走廊,包括大佛寺在內的甘州城成為清軍兵營,遭到嚴重破壞。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建筑,重塑佛像,刻有《乾隆十二年重建臥佛殿碑記》。清末,大佛寺中部開辟了一條街巷,分為東西兩部分。甘州惜字社成員在光緒31年(1905年)籌集資金維修大佛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化育壇成員重做大佛寺油漆。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和芬蘭人馬達漢在光緒33年(1907年)前后(CarlGustavMannerheim)參觀并寫文記載大佛寺。民國時期,邵元沖、陳萬里、向達、夏奈、閻文儒、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等國內學者參觀了大佛寺。
? ? 現(xiàn)有的大佛寺是一個庭院建筑群,主要建筑分布在220米的軸線上,從西到東。自西山門以來,東部依次為無邊無際的佛間、鐘鼓樓、大佛寺、寺廟、藏經寺、土塔(現(xiàn)稱金剛寶座塔),北部有二郎寺、提督軍門辦公室第二建筑等。東北角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山西庭院。
? ? 山門寬三間,深兩間,左右兩側用一小段影墻連接角門,角門外有磚雕八字影墻。山門和門的前面是無邊無際的佛教木拱門,1985年從原明代甘州皇王府和張掖陜西會館的舊址搬遷。山門的左右兩側是鐘樓和鼓樓。
? ? 主樓大佛殿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漢式樓閣布局融合了藏傳佛教建筑的空間圖式和藏傳建筑裝飾的藝術元素。平面長方形,兩層三檐歇山頂,寬11間(49米),深7間(25米),高24米。釋迦牟尼涅盤像、木胎泥塑、金妝彩繪、長35米、肩寬7.5米是中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臥佛后面站著十個弟子的泥塑像,泥塑優(yōu)婆尼,優(yōu)婆塞分立在佛頭和佛腳兩端的外側。南北通廊內有泥塑十八羅漢像。室內一、二層四壁、二層隔斷均繪有539平方米的壁畫,包括金剛、天女、西游記等。天上正覺木匾懸掛在大殿外正門上。門外兩側嵌有彩繪磚雕,均由50塊方磚組成,面積21.2平方米,左邊題為西方勝利
? ? 大殿后面是文廟的大成殿。1986年從張掖市文廟(甘州府文廟)搬遷,始建時無考試,元末毀于戰(zhàn)爭,明洪武年間重建,名為行都司學。清順治五年(1648年)再次被摧毀。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乾隆三十年(1765年)重建,刻有《文廟重建紀念碑》。
? ? 大成殿后,是藏經閣,建筑時代不詳。五個寬,三個深,一座小石橋建在后走廊上,與后塔底部的走廊相連。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坐像,保存了明英皇帝頒發(fā)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3584卷)和其他佛教經典。
? ? 庭院后面建有土木結構金剛寶座塔。根據文獻記載和建筑形式,佛塔是明代建筑,清末民國時期在佛塔周圍增加了走廊。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甘州惜字社成員籌資重修,臥佛殿留有重修題記重修土塔,補鈴懸鏡。民國十六年(1927年)地震時,佛塔頂部相輪斷裂倒塌?,F(xiàn)有佛塔高32.5米,底部為方形臺基,周圍建有兩層木塔廊,每面9間,深度3間,上下兩層環(huán)繞第一層須彌座。塔體有兩層須彌座,下層平面呈正方形,上層平面呈十字折角形,兩層須彌座四角各有一座覆盆小塔,共八座。須彌座中間是一個覆盆式塔體。覆盆上方有一個亞形的剎車座,四面開著一扇門。剎車座上方有13層相輪。相輪頂部有一個圓形傘蓋,頂部覆蓋著灰色板瓦。40組流蘇風鐸懸掛在傘檐下周圍。將蓮座、寶葫蘆塔剎放在傘蓋上。
? ? 二郎殿位于醫(yī)院北側西側?!陡手莞尽酚涊d:二郎廟清源殿,城東南角,祭陳嘉州太守趙真君昱。明天順二年,守太監(jiān)蒙泰,宣城伯衛(wèi)英修,御史牟倫碑記。我朝乾隆三年,會首陶良臣、宋元郊等。萬歷二十二年《重建宏仁寺碑記》和臥佛寺光緒三十一年維修題記都記載了二郎寺的維修活動。二郎廟于1986年被拆除,二郎殿遷至大佛寺原金塔殿舊址?,F(xiàn)有的二郎殿位于北向南,由懸山正殿、卷棚天窗、陽廳勾結、卷棚獻殿四部分組成,結構體系復雜,通面寬三間,深四間。
? ? 二郎殿東側為提督軍門府二堂。原位于張掖市西北部,明初為鎮(zhèn)守太監(jiān)府,嘉靖18年(1539年)改為總兵府?!陡舒?zhèn)志重刊》載:總兵府,舊位于城西南角,正統(tǒng)中建。18年,嘉靖市以鎮(zhèn)守府為基礎,城西北角。清康熙初年,總兵府改為提督軍門府,乾隆42年至43年(1777~1778年)重建?!陡手莞尽份d:康熙初年,靖逆侯張勇改提督軍門府,修西院,壘石玲瓏,出自名手。乾隆四十二、(四十)三等年,提督法靈阿重建,東園亭榭,橋梁成曲水流之勝。甘州府志?有完整的建筑布局圖。二堂于1986年遷至大佛寺?,F(xiàn)有建筑單檐懸山頂前卷棚勾結構,面寬7間,深4間,減柱造,無斗拱。
? ? 大佛寺歷代佛教文物豐富。1966年,許多石碑、銅佛、銅環(huán)、銅壺、佛經等被發(fā)現(xiàn)在大殿臥佛的腹部。有一塊鉛牌記載河西成化時發(fā)生地震。1977年,金塔殿下出土了5枚波斯銀幣。保存明宣宗《圣賜寶覺寺碑記》、明通政使穆來輔《重建宏仁寺碑記》等重要碑記。還有一部完整的《永樂北藏》,雕刻于永樂八年至正統(tǒng)五年(1410~1440年),包括經、律、論三部,共收佛經1621部、6361卷。
? ? 1962年,大佛寺被公布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大佛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寺廟設計效果圖-寺院規(guī)劃設計圖
寺廟規(guī)劃_寺廟規(guī)劃設計_寺廟規(guī)劃方案
寺廟設計施工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