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最初被認為是一種藥材,被稱為苦茶。在長期的醫(yī)學實踐中,人們意識到這種藥不僅能治病,還能清熱解渴,香氣濃郁,是一種很好的飲料。因此,人們開始大量種植、采制,逐漸養(yǎng)成飲用習慣。茶字也隨之出現,成為一種特殊名稱。《神農食經》認為,經常喝茶可以有力悅志。廣雅記載:它喝酒,醒酒,令人不眠。東漢時期著名的醫(yī)學家華佗也說:苦茶久食?!?/p>
經過幾千年的磨練,茶的內涵中的人文因素越來越多,茶葉的自然屬性逐漸融入人文因素之中。佛教的方法決定了僧侶與茶的密切關系。
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是戒、定、慧。戒就是和尚不喝酒,不時吃(過午不吃),戒肉吃素;簡單來說,定和慧就是和尚靜靜地坐著,思禪悟道。因此,有必要有一種營養(yǎng)補充劑,既符合佛教戒律,又能消除禪宗久坐困倦造成的疲勞,彌補午后不吃和戒肉吃素。茶的提神、生津解渴的藥理功能和豐富的營養(yǎng)成分自然成為僧侶的理想飲料。因此,僧人飲茶修行,逐漸形成了其獨特的寺廟茶文化。
佛教非常注重飲酒,飲茶已經成為寺廟系統的一部分。僧侶們最初吸收了民間方法,用龍眼和姜煮茶、香料和水果,稱為茶蘇。到宋代,余杭徑山寺還舉辦了茶宴和半茶活動,發(fā)明了點茶法,將芽茶研制成粉末,用沸水沖泡,對促進民間茶習俗的普及起著重要作用。
寺廟里有茶堂,是禪僧辯論佛理、招待施主、品嘗香茶的地方。寺廟禪堂的茶鼓是召集僧侶喝茶的鼓;寺廟專門設置茶頭,負責燒水煮茶,獻茶待客;寺門前派了幾個施茶僧施惠茶。佛教寺廟里的茶,叫寺廟茶,一般有三種用途:供佛、待客、自奉。按照規(guī)定,每天在佛前、祖前、靈前供奉茶湯,稱為奠基茶;按受戒年限喝茶,稱為戒臘茶;請所有僧侶喝茶,稱為普通茶;化緣乞討的茶叫化茶等。平時坐禪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燒一根香,每次燒一根香,寺廟監(jiān)視都要打茶四五匝茶,以清心提神,消除長期坐禪造成的疲勞。
寺廟僧尼用茶敬佛、敬師、獻客,為自己和朋友喝酒,談佛論經,培養(yǎng)心靈,形成莊嚴的茶禮。《佛道茶藝》一文記載了禮佛茶的禮儀:禮佛茶是燒香拜佛、敬佛敬師的特殊禮儀,也是調茶獻客、結緣行善的特殊茶藝。禪房里進行了禮佛茶,在做好準備的基礎上,分為十道程序,稱之為功德圓滿。十道程序依次為蓮步入場,燒香頂禮,拜佛三拜,普施甘露,冥想,抽衣凈手,燙杯泡茶,敬茶獻茶,收杯接碗,問訊退場。
茶在禪門中不可或缺,泡茶喝茶,可以說更符合佛教的八正道。因為泡茶的時候以正念、正定的心態(tài)集中精力,才能有好的色、香、味;此外,靜靜地喝茶的態(tài)度也類似于冥想。俗話說茶禪一味,意思是喝茶修禪是一種味道,一種門徑,心意相通。盛唐時期,被稱為趙州古佛的趙州,認為禪師不僅喜歡吃茶,還經常用吃茶三個字引導僧侶,使三個字的禪語傳遍世界叢林。
《五燈會元》卷九記載:問:和尚家風怎么樣?師(資福如寶禪師)說:飯后三碗茶?!毒暗聜鳠翡洝肪?6記載:早上起床,洗手面,洗漱,吃茶;吃茶,佛前一周;佛前一周,和尚主事處問訊……起床洗臉,洗漱,吃茶;吃茶,一切;一切,齋時僧堂受益;齋時僧堂受益,上堂吃飯;上堂吃飯,洗漱,吃茶;吃茶東事西事……明代音樂曾列出燒香、煮茶、習靜、尋僧、奉佛、參禪、說法、做佛、翻經、懺悔、放生的居士清課。煮茶被列為日常練習的第二位,可見其重要性。喝茶逐漸成為禪宗制度之一,成為禪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漸形成一套莊嚴的茶禮儀式。喝茶逐漸成為禪宗制度之一,成為禪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逐漸形成一套莊嚴的茶禮儀式。當然,這些古代僧侶喝茶的真正目的不僅是喝茶,而且是參與禪宗和啟蒙。禪茶的每一道禮序都源于佛典,啟迪佛性,展現佛理。
茶和佛最初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禪宗真正結合了佛和茶的理論,因為茶道精神與禪宗相連,禪宗將茶從技能提高到精神的高度??梢哉f,禪茶文化離不開人文關懷、日常生活、禪的關懷和感悟。喝茶重在品,用心領悟禪味,茶中有佛法,佛法也在茶中。所以學佛的人,懂佛的時候不妨學點茶理,喝茶的時候進入茶禪三昧,也能體會到佛法的甘露。